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最新动态


创新是破解“看海”难题的密钥——仁创科技集团董事长秦升益谈海绵城市建设

点击量:2267发表时间:2016-10-30 07:04:06

创新是破解“看海”难题的密钥——仁创科技集团董事长秦升益谈海绵城市建设

 

自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设对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许多城市都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经历了今年七八月间的连续大暴雨之后,各地更是加快了海绵城市建设步伐。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公司是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者,该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秦升益是我国4.0海绵城市技术方案主创人、砂基透水材料系统发明人、“硅砂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300多项原创发明专利的持有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政协委员。近日,在一次海绵城市国际技术交流会期间,秦升益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应因地制宜,在借鉴和探索中要有更多的本土化创新。

 

  观念创新

  跳出照搬美国LID范本的局限

近年来,虽然各地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力于消除城市内涝,但成效并不明显。在今年7月份的强降暴雨中,全国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中有19个仍然陷入“看海”的尴尬境地。

对此,秦升益表示,其中成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核心共性问题只有两个:一方面,传统的通过“排水”泄洪排涝方式,已不适应极端气候强降暴雨排涝的需要;另一方面,海绵城市建设是新生事物,大家认识不一,多半还停留在LID的技术局限上。

LID是英文单词LowImpactDevelopment的缩写,即低影响径流抑制技术或低冲击开发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暴雨雨水管理模式,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马里兰州开始使用。LID模式是通过小型、易建造及维护成本低的设施实现面源污染控制、洪峰削减、维持景观生态及水土保持等多种功能。其目的是减少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目标是通过渗透、过滤、储存、蒸发等方法,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分布状况,取代采用传统土木工程中的“管道与池塘”。

当出现大面积降水时,河湖水系水位高涨,用排的方法不仅无法排泄洪涝,反而易形成倒灌;即使在低洼积水点采用“调蓄池 泵站抽水”快排方式,也难以消除城市内涝。

秦升益强调,我国城市建设规划及生态设计水平整体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近十来年由房地产引发的城市快速扩张,几乎造成了灾难性的水土生态恶化,大规模的硬化铺装直接导致了城市水土窒息……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仅仅采用LID技术建设一些植草沟、下凹湿地、雨水花园等工程措施,虽然起到了消纳雨水减轻地表径流的作用,但却无法彻底消除强降暴雨造成的低洼点内涝。因此,他认为,建设海绵城市不能简单地照搬美国模式,要创新观念,因地制宜,更多地探索切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技术创新

  “分布式地下水库”破解“看海”难题

秦升益说,要破解我国城市“看海”的难题,观念创新是方向引导,技术创新才是核心支撑。

技术研发是秦升益的“看家本领”。毕业于南京工程学院的秦升益,30多年来致力于“砂产业”开发,通过一粒微小的风积沙取得了300多项原创性发明专利技术。他创立的仁创科技集团公司拥有“硅砂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20多项国家科技部及北京市科委项目。他把沙漠中的风积沙加工成新型透水建材——生态砂,实现了“以砂治沙”。

秦升益对自己的发明应用津津乐道。他告诉记者,仁创科技集团研发的透水材料早在好几年前就已成功地应用到奥运工程、中南海办公区、国庆六十周年长安街改造工程、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天津生态城等重点工程中。光一个砂基透水砖,就能罗列出上十种优势:仁创透水砖的透水速度非常快,可达到每小时每平方米透水780千克,因此经受住了今年北京7·20特大暴雨考验,铺设仁创透水砖的奥林匹克地下广场没有任何积水;仁创透水砖表面致密,不容易被灰尘堵塞,透水年限可达30年以上,有效透水时效是普通透水砖的10倍……

秦升益说,破解城市“看海”难题,既要观念创新到位,又要技术创新得法。他认为,我国城市泄洪排涝应由传统的单一“排水”方式改为“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系统方式,尤其是采纳海绵城市建设4.0版的核心技术——“分布式城市地下水库”,就地消纳地表径流雨水,实现消洪防涝。

今年8月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了有效消除北京“7·20”城市内涝积水点的“隐形水库”——雨水回收再利用技术成功案例。

该隐形水库技术系统由收集过滤、储存净化、回用渗补、溢流排放四个子系统组成,其核心技术产品主要有“砂基透水砖、砂基透水路缘石和硅砂井筒砌块”等透水滤水系列产品,以及“透气防渗砂、透气防渗膜”等生态防渗技术产品。该技术系统由20项国内发明专利和8项国际发明专利构成,创造性地实现了“渗、滞、蓄、净、用、排”海绵城市建设六字方针,有效地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上升到4.0。该项技术成果荣获了201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2014年度北京市发明专利一等奖、工程设计荣获2015年度中国好设计金奖。

央视所报道的案例,就是北京市政府为了消除万泉河桥积水点而建设的仁创科技集团公司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布式地下隐形水库”技术系统。其“收集过滤子系统”位于万泉河路与新建宫门路交汇处,“硅砂蜂巢结构地下隐形水库”建造于万泉河桥积水点上游约100米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东广场草坪下,收集海淀公园西北区域41.25万平方米的径流雨水,拦截存储于地下隐形水库,在消除万泉河桥积水内涝的同时,实现雨洪资源化利用,即把收集的雨水用于替代自来水冲洗厕所以及周边的绿化用水和海淀公园景观湖补水等。该工程自2013年8月建成以来,经受住了多场大暴雨的严峻考验,均有效避免了万泉河桥下积水。工程累计收集回用雨水超过10万立方米,经第三方长期跟踪监测,水质达到Ⅲ~Ⅱ级地表水,被水利部评为“水利先进实用技术优秀示范工程”。

“仁创分布式地下隐形水库”技术系统具有“硅砂制造节能、地下建造节地、模块组装节时、雨洪利用节水”等“四节”特点,因此也被住建部列入“海绵城市建设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目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仁创分布式地下隐形水库”技术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北京市老旧小区改造、奥运工程和厦门、池州、南宁、贵阳、遂宁等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300多个排水防涝工程,均取得良好效果。

 

  机制创新

  为公益性PPP项目找到转型盈利的路径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公益性开支。住建部部长陈政高曾算过一笔账,海绵城市建设投资强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亿元至1.5亿元。按当前国家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至2020年全国658个城市建成区的20%以上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设计标准,全国每年投资总额预计将超过4000亿元。如此巨额投资钱从何来?目前中央财政给予各试点城市的专项资金补助每年仅4亿元至6亿元,显然只是杯水车薪。因此,国家和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提倡创新运营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用PPP模式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

然而,PPP项目如何盈利?盈利周期多长?这是民营资本关注的关键问题。如果投资进去,回报率太低或回报周期太长,甚至根本就难有回报,肯定就无法吸引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那么,如何让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从纯公益性兼具经营性呢?

秦升益提出,首先要解决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进入门槛的问题。

秦升益介绍,在起步较早的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PPP项目多选择在交通、废弃物处置等公共设施及服务领域,但PPP项目在整个公共项目投资中占比都不是太高。但在澳大利亚,虽然PPP合作项目占比只有10%到15%,但其基础设施有50%由私营项目提供。

目前,PPP在我国还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开发建设模式,多数城市往往更愿意选择实力相对雄厚的国企合作,民营企业很难敲开PPP合作大门。多数地方政府认为,与国企合作更有保障,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招投标制度和预算造价定额等方面有意向国企倾斜。殊不知,对于尚属于“新生事物”的海绵城市建设,涉足最早的多是“船小舵快”的民营企业,那些“资质高、规模大”的国企并不完全适应海绵城市建设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创新要求。

针对上述情况,秦升益提出了两点建议:

一是破除“门规之见”,给予中小企业平等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待遇。国家有关部门应充分细化海绵城市PPP建设指导意见,开放建设资质的门槛,鼓励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中小民营企业作为PPP联合体进入海绵城市建设服务领域。由于海绵城市涉足规划、设计、施工、技术产品等,很难由单个企业独立完成,通过联合体创新模式共同推动海绵城市建设,避免项目碎片化建设,实现效益最大化。建议采用总承包创新方式统筹实施,建立高效运营的保障机制;鼓励和支持创新型、科技型专门从事新技术、材料或工艺生产研发、设计施工的中小企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服务领域。

二建立雨水管理制度,通过雨水资源利用税费改革加快推进海绵城市PPP项目转型盈利。资本的本质就是“逐利”,要在解决城市洪涝灾害、促进雨水资源利用的前提下,保证民营资本能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中正常获利,PPP模式才具有生命力。

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正在全国全面展开,新建城区和老城区改造的“海绵开发”空间巨大。秦升益说,只要有好的合作运营机制,海绵城市PPP市场前景无限。

 

转自中国建材报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微信公众号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抖音二维码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单位: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嘉华大厦B座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62987799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130026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