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种水稻亩产逾千斤
“等到九月,稻子熟稻花香了,欢迎委员们到内蒙古通辽奈曼旗的沙漠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实地调研。在沙漠中看金黄的稻穗,是一道科技创新带来的美丽风景线。”
和沙子打了三十多年交道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升益说。
这两天,全国政协委员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五大发展理念、精准扶贫、生态环保成为高频词。
纲要草案提出,持续加大对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贫投入力度,增强造血能力,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秦升益委员“接地气”的发言点燃了现场讨论的热情。
“我们国家十八亿亩耕地,不少是中低产田。如果沙漠能种水稻,干旱半干旱地区更不在话下,有利于提高当地群众收入。”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潘云鹤委员说。
沙漠里种水稻,水从哪里来?水不是漏光了么?产量如何?
委员们纷纷提出关心的问题。
“我们的发明使得种水稻需水量很低,一亩地175立方米水,比当地种玉米用水量还低三分之二。一方面沙漠小绿洲能形成小气候带来局部降雨。沙漠只是浅层地表缺水,大部分沙漠地下水很丰富,我们试验种植的科尔沁沙漠,六七米深处就有水。我们突破的关键共性技术是让沙子透气不透水,而且水可以循环使用。
节水效率比滴灌技术还要低28.5%。水与肥都不容易流失。已经上了水利部的高效节水技术目录。”秦升益一一作答。
秦升益表示,沙漠种水稻,已经实践了两年多。2015年种了1000亩,亩产超过千斤。制备这种高科技沙子成本2000多元一吨,改造一亩水稻田5年可收回成本。
“听起来把沙漠变得‘会呼吸’了,具体怎么实施?有专利么?”
秦升益委员所在的是科技界别,委员们打破砂锅问到底。
“对!十年磨一剑,我们刻苦攻关,已获得多项发明专利。”秦升益委员说。
传统的沙漠种植水稻方法是在沙底铺一层塑料膜,容易发生漏水,形成死水潭,导致水稻发育不良。“我们的施工方法是:就地取材,把当地沙子加工成透气防渗砂。用推土机把沙漠推平,铺上10毫米的透气防渗砂,再用沙子回填上去,拌上牛羊粪做肥料,最后灌水插秧。这样沙漠就变成水稻田了。”秦升益娓娓道来,“沙漠种粮,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被动治沙转为主动科学用沙,科技创新化沙害为沙利,使沙漠变成资源。”
“这个发明不仅在国内干旱地区可以推广,在‘一带一路’缺水国家也有用武之地。”委员们纷纷评价道。
“除了种水稻、小麦、土豆,沙漠变绿洲、我们还正在把沙漠变成宜居的地方。”秦升益说,他们已经在通辽市沙区盖了一些民宅,通过用自主研发的以沙为原料的绿色建材,再结合太阳能,两个冬天都没有烧煤取暖,实现了节能减排。过去几十年,秦升益领导企业将沙子变成节能环保的创新产品,先后实现了以沙精铸、以沙增油、以沙兴水、以沙建筑、以沙治沙、以沙兴农等。
说到期盼时,秦升益说,现在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是“用专利投资创业,按评估价应缴纳25%所得税”成了拦路虎。“建议等股权转让变现时,再交税才合理,这样才能激发科研人员将手中的成果、专利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双创良性互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