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News
创新驱动助推农业梦 践行发展开创新篇章
海绵城市——海绵农业在杭州
转自:读城杭州
9时30分,准时收割。
对何迪华来说,这是个吉时——3个多月以来,他一直“伺候”着富阳开发区内的五亩田地——白天怕麻雀吃了,晚上怕田里没水——这是浙江省第一块由旱地改造的海绵试验农田,能不能成,今天的收成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收割机一过,一群人顾不上烈日炙烤,一拥而上。同行的傅庆林捡了把稻穗,点了点有效穗,少的12个,多的18个,“长得不错啊!”——而其身份,是浙江省农科院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
这块旱地而起的水稻田,连月来一直被“围观”、期待甚至偶有发问——不过,在一袋袋沉甸甸的稻穗面前,让人又看到了田野之上的希望。
“车轮过后,泛黄的早稻田被收割。”
又见早稻田
杭州已经多年未见早稻田了。
两年前,我们曾想做一组农忙“双抢”的稿子,一个电话打到杭州市农业局粮食作物处,想问问杭州哪里的农事最忙, 没想到电话那头马上笑了,“杭州早就没‘双抢’了,你下去看看就知道了。”
因此,这次在富阳开发区看到早稻田,还是挺稀奇的。何迪华是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说起这块早稻田,也是忍不住叹“苦经”,“找遍了杭州,都没找到早稻的种子,后来还是跑到了衢州的江山,弄了这几亩地种子回来。”
“你以为能网住稻穗,却还是被麻雀偷走了稻穗宝宝。”
可能也是太久没见早稻田了,抽穗的时候,特别招麻雀。好不容易种了点早稻,每天成百上千只麻雀来吃,早上晚上,乌压压一片,后来何迪华实在没了办法,叫人干脆在试验田上罩了张网——但即便这样,一块小石头扔下去,“唧唧喳喳”,几十只麻雀“轰”地飞了上来。
这么个“鸟灾”,何迪华是一直担心产量的问题,不过,今年收割机一轮打下来,情况还算不错——在先期收割的一亩六分田里,活谷收成741公斤,折合干谷产量642公斤,换算下来,亩产超过380公斤。
这个产量和当地种粮大户比起来,不算太高,但也算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毕竟,三个月前,这里还是一块旱地,杭州市农业局资源与生态处处长叶安称,“在‘旱改水’方面给出了惊喜,产量也与当年当地当季平均水平相当,属于在正常产量范畴之内。”
“抓住那只麻雀,它吃掉了离目标产量的20公斤!”
从海绵城市到海绵农田
早稻在杭州几乎“绝迹”,为何还要从早稻着手试验?
何迪华给出的解释是,正是要试水海绵农业,就得从各个方面着手,以便得到科学的数据——而在此前,仁创科技在杭州最成功的案例,系密渡桥路上会“吸水”的人行道——一杯水倒在路面上,几秒钟被即刻吸收,这种场景,在杭州推行“海绵城市”之初,被管理部门反复演示。
不过,浙江总部设在富阳开发区的仁创科技,试图把这种技术,带入到富阳,并在海绵农业上有所突破——在试验田现场,一个几十平米的小广场出现在早稻田前,而更多“秘密”,被隐藏在小广场之下,何迪华说,“小广场下面,是一个硅砂蜂巢结构的地下隐形水库,经过多层过滤,对水质具备保鲜作用,同时进出稻田的水,可以达到三级地表水的标准。”
“太阳下很热,没想到这个隐形水库泛出的热气,花了镜头。”
早些时候,对旱地的改造,多半采用土工膜防渗技术,这项技术通常会用到大量水泥,在原来旱地挖开的基层上,做一个类似方形鱼缸一样的蓄水池,时间一长,除了会阻碍土壤上下水气的贯通,也使得土壤板结严重,最终导致植株难以正常生长。
而仁创科技的另一项核心技术,是来自对旱地本身的改造,“我们通过‘透气防渗砂’技术,对这几亩试验田进行改造,不会用到水泥,而且解决了水田犁底层的问题,避免了水稻烂根的现象。”
早先几年,仁创科技曾经应用这项技术,在新疆和宁夏的沙漠之地,改造了一批“良田”,并使得产出的粮食,成功量产上市。
“活捉一只水宝宝,三级地表水,我也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被称赞的意识
同样在昨日的评审会上,这项并不常见的“旱地变良田”技术,起码得到了各路农科专家对其意识层面的赞赏。
浙江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局副局长陈红金表示,“这项‘旱改水’技术,给解决‘占水田补水田’提供了一个办法,在技术上,目前处于领先的地位。”
而来自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徐向阳副院长称,“‘透气防渗砂’技术理论比较好,成效也得到了体现,是一种农业智慧的表现。”
不过,更多问题仍然集中在“旱地改水稻”的造价讨论之上——以昨日收割的试验田为例,改造价格已经超过每亩20万元,居高不下的价格是否值得推广,让在座专家心存疑虑。
仁创科技的相关负责人同样对此作出解释,“因为是试验田,各项技术的应用都是首次在富阳以及浙江地区尝试,所以更看重试验效果的最大化,未来会在造价方面,会做一些因地制宜的成本控制,把价格控制下来,把产品推出去。”
“我也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叫收割机!”
旱地上的田野希望
早在2009年,国务院再次重申耕地红线——其核心是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05亿亩,确保15.60亿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
一方面是城市快速发展,一方是耕地分厘必保——这对“撤市设区”之后的富阳,同样是一种现实的土地考量。
不过,在海绵技术从城市扩张到农村之后,似乎让城乡发展之间,也有了良性“沟通”的渠道,引援当地《富阳日报》报道称,“今年4月,富阳区政府与北京仁创科技集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及《旱地改生态海绵水田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书》,双方将在打造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程、生态硅砂产业孵化器等多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那饱满的稻穗,幸福了这个季节”
这种耕地战略合作量化到数字,到2018年,利用“自然水微循环灌溉技术”“生态海绵水田技术”等手段,采取直接建设水田、水田旱地组合建设、旱地改造水田三种开发模式,力保完成“旱改水”3500亩,垦造水田1500亩,完成建设用地复垦2400亩。
而在富阳的第一块海绵农业试验田上,曾因为面积太小,发生过开不进插秧机最后只能选择牛耕人种的插曲——这种最原始的耕种模式和如今试验田上产出杭州多年不见沉甸甸的早稻稻穗,似乎也暗示着在旱地之上,仍然可见未来被大面积推广的田野希望.